1、擅長鼻內窺鏡鼻竇手術,鼻中隔矯正,鼻息肉及各型鼻腔鼻竇腫瘤切除,腦脊液鼻漏修補,慢性肥厚性鼻炎、扁桃體炎等離子低溫消融,療效顯著;門診局麻下聲帶息肉,小結摘除術,會厭囊腫切除,等離子微創鼾癥腭咽成型術等。
應用鼻內鏡診斷及治療鼻竇炎,徹底清除病變,使病竇恢復足夠的通氣,引流通暢,而鼻竇功能基本保全良好。鼻內鏡下用動力切割系統切除腺樣體,術野清晰,創面光滑,手術操作簡單,可明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并發癥,對成人和兒童患者同樣適用。
這份認可促使我們深入反思和總結在耳內鏡技術方面的經驗,包括設備配置、操作布局、培訓方法、應用策略以及其廣泛的適用范圍等。我們把這些寶貴的實踐經驗整理成一本專門針對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以及相關科室的專業書籍,旨在為同行們提供實用的指南。
上世紀70年代初,奧地利鼻科學者開創了經鼻內鏡鼻竇手術的新領域,即通過各種角度的鼻內鏡,可以徹底清除竇內隱蔽部位的病變。上世紀80年代初這項技術引入我國,目前,已成為廣泛應用于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綜合微創外科技術。
在頭頸部腫瘤治療方面,他特別擅長腮腺、頜下腺、甲狀腺腫瘤和喉癌的手術,同時對于眩暈和突發性耳聾的保守治療以及中耳炎手術也頗有心得。在科研方面,王小路主攻鼻顱底內鏡手術的臨床應用和解剖研究,特別關注三維可視模型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手術中的創新性應用。
經病理切片檢查,證實為神經鞘膜瘤。據主刀醫生、湖南省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肖旭平教授介紹,相比傳統的手術方式,在內鏡直視下切除顱底腫瘤,可清楚地看到腫瘤邊界及腫瘤與周圍神經、血管的關系,便于將腫瘤完整分離,可有效避免因神經、血管受損而導致嗆咳、聲嘶、咽瘺、間隙感染等并發癥。
便于讀者在實際工作中靈活應用和創新。通過學習《鼻內鏡外科學(第2版)》,讀者不僅能提升鼻內鏡手術的技能,還能緊跟鼻科學的前沿發展,對于提升耳鼻咽喉和頭頸外科的整體診療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醫療工作者而言,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專業參考書籍,是他們提升專業素養,提升患者治療效果的重要工具。
鼻子如果撞到了,如果要判斷骨折,最好的方法是去醫院拍局部X線片或者鼻部CT,基本可以辨別骨折。鼻骨骨折如果拍X線片后,移位比較明顯時可以看得到。如果是很輕微的骨折或者鼻骨兩側,甚至鼻中隔出現骨折,拍局部X線片有時看不清楚,這時拍鼻部CT基本可以明確診斷。
同時要根據情況拍攝X線片,判斷是否有鼻骨骨折,也可以通過CT檢查判斷,如果有鼻骨骨折,在X線上會有骨裂或骨移位,在CT上同樣也可以看到骨折的裂縫,以及骨頭的錯位、移位。如果出現鼻骨骨折,一般是在腫脹消除后根據外形變化進行鼻骨骨折復位。
在生活當中如果鼻子不小心被撞了,想要判斷到底是不是骨折,可以從外觀上來判斷,如果鼻子有明顯的歪斜,大多數都是伴有骨折。如果用手摸摸鼻子,有時會有明顯的塌陷感,兩邊不對稱,也是出現了鼻骨骨折。
當鼻骨骨折時,觸診時可以有明顯的觸痛,局部的骨折塌陷和骨擦音。由于鼻部受傷之后可能會有明顯的腫脹,這時候觸診可能不易發現,建議患者在受傷一周之內,待腫脹消腫后復查。
第通過觀察看到受傷的部位有明顯的青腫,而且有畸形,鼻腔里有血性分泌物。第,可以通過手摸來檢查。手摸時發現鼻梁骨出現不延續,出現斷裂,而且在輕輕地扳動時也有可能出現錯位。
綜上所述只要掌握好處理原則,經鼻內窺鏡手術直視下修補漏口,避免開顱,是治療外傷性難治性腦脊液鼻漏的理想手術方法。目前耳鼻喉科醫生一直在不懈地進行著這項研究,對于神經外科醫生來說盡快掌握這門技術非常重要。
開顱手術修補,CSF鼻漏的傳統手術治療是由神經外科進行開顱修補術,其優點在直視下修補漏口的同時,可以處理顱內病變,尤其當漏口較大或顱底骨質缺損較大時。缺點是創傷大,有一定的危險性,手術和住院時間長,反應重,常影響嗅覺,有報道術中不易尋找漏孔,手術失敗率為27左右。
“腦脊液鼻漏在臨床中并不少見,以外傷性最為多見。”該院神經外科主任李俊介紹,腦脊液主要用于維持顱壓穩定,遍布各腦室、蛛網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內,一旦顱底出現破口,腦脊液就會從中流出,主要表現為鼻腔間斷或持續流出清亮、水樣液體,早期因與血混合,液體可為淡紅色。
本文暫時沒有評論,來添加一個吧(●'?'●)